谈起非遗,你会想到什么?是遥不可及,还是严肃古朴?其实,它既好玩又有趣,有传承也有创新,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就在你我身边。

7月7日,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精彩夜吉林”2023消夏演出季主会场相关活动在长春文庙广场拉开帷幕,第五届吉林非遗节同期启幕。本届吉林非遗节为期5天,共有来自全省的5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曲艺等不同类别。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看演出、品非遗,精彩不重样

“妈妈,这太传神了,我要去幕后看一看。”挑、抵、推、拉、抖、捻、揉、拖、摇、翻转,一块幕布、一个剪影,一口述说千古事,一双手舞动百万兵。在皮影戏的展区前,一群手拿着糖画的小朋友们看得津津有味,发出阵阵惊叹。

大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狮子舞起来,快板打起来,古筝弹起来,皮影动起来,二人转唱起来,举刀拉弓表演起来……在文庙广场现场,吉林文旅特别从全国各地邀请来的舞狮、举刀拉弓、皮影、二人转、古筝、评书、快板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表演项目一亮相,就让观众过足瘾,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市民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像,大呼精彩。

吉林老字号老味道,忘不了的那一口

吉林的非遗美食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囊括了大部分市民熟知的老字号企业,老字号带来了老味道,要说有什么食物能代表吉林味道,“非遗”美食必须拥有姓名。

“刚出锅的金黄色大饼,外酥里嫩,秘制的熏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吃这么多年了,还是老味道,我就喜欢这一口!”在李连贵熏肉大饼展位前,市民王先生一边排着队,一边和身边朋友闲聊着。

在文庙广场,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的乌拉满族凤吉园贾家锅子,历经百余年的发展的鼎丰真,以勺为笔、糖为墨最受小朋友喜欢的糖画,香味浓郁、咬一口唇齿留香的福义德道口烧鸡,以大米、小米、玉米、高粱、黑米、荞麦、橡子果等为原料的郝四姐手工大煎饼等近二十余种非遗美食,有故事,有传承,款款都是吉林老味道,让广大市民能够近距离触摸非遗、品尝非遗、了解非遗。

沃野之上,生生不息的是传承

“一双地道标准的虎头鞋全部都是用手工缝制的。要经过打袼褙、包边、铺底、纳鞋底、做鞋、绣虎脸、上鞋帮、扎虎须等步骤,听起来挺麻烦,可做起来却很有意思。”“这次来到非遗节,主要是将满族传统文化展示给大家,想让更多人了解满族文化,了解满族刺绣。”在李氏满族刺绣展区前,李氏满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徐桐正在给市民讲解着憨态可掬的小虎头鞋的制作过程,吸引不少市民询问购买。

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传承人们在“变”与“不变”中坚守,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与改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传统技艺在岁月的流逝中得以保留与发展。

在韩氏草编摊位上,摆满了草编作品,往来的市民被精美的草编产品吸引驻足。“将一株株草赋予新生命展现到大家面前要经过选料、上色、浸泡、编织、熏蒸、脱毒、晾晒、刷漆等多个工艺步骤。”据韩氏草编第五代传承人闫莉介绍,韩氏草编2019年纳入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在海外的亮丽名片。

看得见、尝得到、摸得着、带得走,在第五届吉林非遗节上,无论是关氏满族剪纸、李氏葫芦画、关东面塑,还是李氏满族刺绣、韩氏草编,安图隋氏铁制品……每一个物件都有自己的“温度”,那是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情感,是时光深处珍藏的记忆,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地方文化脉络的传承与延续。

上一篇:A股或迎来“美容肽第一股” 华熙生物入局看中了什么?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