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礼器的文化内涵_青铜礼器
1、烹饪食物的用器。2、也有将炊器归入食器的。3、鼎按功能,有镬鼎(煮肉食)、正鼎(又称“ 列鼎”“...
2023-05-241、烹饪食物的用器。
(资料图片)
2、也有将炊器归入食器的。
3、鼎按功能,有镬鼎(煮肉食)、正鼎(又称“.列鼎”“牢鼎”,盛肉食,最重要的礼器)和羞鼎(又称“陪鼎”,盛调味品,正鼎的陪衬物)之分;按器型,有四足方鼎和三足圆鼎及有盖和无盖之分。
4、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为四足方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5、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纹饰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按奇数分组,毎组代表贵族的不同身份。
6、据桓公二年何休注《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
7、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如:5鼎与4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其中“9鼎8簋”为最高规格,天子用。
8、鬲(lì)饪食器,礼器。
9、有三只袋足。
10、由新石器时期陶鬲演变而来。
11、甗(yǎn) 蒸食器,礼器。
12、器型由甑和鬲上下叠摞而成。
13、上部甑盛放食物,下部鬲用以煮水,中间设穿孔箅,以利于蒸汽通过。
14、盨(xǖ)饪食器或盛食器,礼器。
15、以煮或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为主。
16、椭圆口,两耳,四足或圈足。
17、有盖,盖上有足,取下盖翻置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
18、食器盛装食物的器具。
19、簋(guǐ) 盛食器,礼器。
20、流行于商代至到战国时期。
21、形似大碗,圆口,双耳,圈足。
22、《周礼·地官·舍人》载:“凡祭祀,共簠簋”。
23、青铜簋造型多样,早期无耳,后来有双耳、三耳或四耳簋,也有三足、四足或圆身方座簋。
24、重要礼器。
25、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与奇数鼎同时出现。
26、簠(fǔ)盛食器,礼器。
27、盛行于西周末至春秋初。
28、长方形,有盖,盖与器身造型相同而略浅,也有四足,其盖功能类盨盖。
29、豆盛食器。
30、流行春秋战国时期。
31、用来盛放干食或汤、羹类。
32、作为礼器,以偶数组合出现,豆是向神灵供献牺牲食品的最后一道器具。
33、多无耳,春秋时豆盘两侧加耳,战国时豆盘上加盖。
34、敦(duì)食器,礼器。
35、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物,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渐取代商周的簋,于盛肉的鼎配合使用。
36、整器为球体或卵圆体,俗称“西瓜鼎”。
37、盂盛饮器,礼器。
38、敞口,深腹,有耳或无耳,圈足。
39、俎(zǔ)割肉用的砧板;作为礼器,是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40、由木制砧板演变而来。
41、方形,两端有足,似几,也称“俎几”。
42、 盛酒或饮酒的器物。
43、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44、爵饮酒器,重要的礼器。
45、从商流行至春秋。
46、圆腹,也有个别方腹,口部前端有流(出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近口两侧各有一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47、《仪礼·特牲礼记》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五升”,商、周时期,饮酒器越小,主人地位越显赫。
48、《礼记·礼器》上说:“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
49、”商朝时贵族随葬以青铜爵、觚为中心器具,小贵族随葬只能用爵、觚一对,随着贵族身份的提高,觚、爵数量也有所增加。
50、商王后妇好墓内发现爵40只,觚54只。
51、觚(gū)饮酒器和礼器。
52、盛行于商周时期。
53、圆形,细长身,口沿和圈足外撇,状喇叭,侈口,细腰,腹部凸起。
54、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较为粗矮;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细长,中腰更细。
55、随葬时与爵共为中心器具。
56、觯(zhì)饮酒器,礼器。
57、形似尊而小。
58、侈口,圆腹,圈足,多数有盖,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状觚。
59、《礼记·礼器》道:“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60、斝(jiǎ) 盛酒器或温酒器,礼器,礼书上称为“散”。
61、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62、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一鋬(pàn,耳),下有三足。
63、地位较低的小贵族用器。
64、尊大中型盛酒器,礼器。
65、亦作“罇”。
66、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
67、有圆尊和方尊之分。
68、口部侈大,粗颈,深腹,丰肩,有的肩上饰三牺首,圜底,高圈足或方足。
69、代表性器物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
70、壶盛酒器和水器,礼器。
71、流行于商至汉代。
72、器型较多,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瓠形等。
73、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
74、代表性器物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战国早期的宴乐狩猎水陆攻战纹壶。
75、罍(léi)大型盛酒器和水器,礼器。
76、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77、器型有圆形、方形。
78、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有环形或兽首形两耳或四耳,下腹部一侧有穿鼻。
79、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
80、《礼仪·少牢馈食礼》载:“司空设罍水于东”,可见罍又有盛水的用途。
81、卣(yǒu)盛香酒的礼器。
82、盛行于商至西周。
83、椭圆口,圆腹、椭圆腹或方腹,腹深,圈足,有盖和提梁;有也圆筒形卣、方形卣及鸟兽形卣。
84、典型的鸟兽形卣有法国赛努奇博物馆收藏的虎食人提梁卣。
85、觥(gōng)盛酒或饮酒器,礼器,也称“兕(sì)觥”。
86、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87、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88、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背为盖,流为颈,身为腹,四腿做足。
89、方彝盛酒器,礼器。
90、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91、长方形器身,直口,直腹,少数下腹外鼓成曲腹状,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口,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扉棱。
92、“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
93、瓿(bù)盛酒器,亦用于盛水或酱,礼器。
94、流行于商代至战国。
95、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兽头耳或无耳。
96、亦有方形瓿。
97、盉(hé)礼器。
98、主要用于盛水以调酒味的浓淡,流行于商代至战国。
99、圆腹,带盖,前流后鋬。
100、商周时期为袋足或柱形足。
101、春秋战国时为鸟、兽首流,蹄形足,有提梁。
102、盉也作注水器。
103、角(juē)饮酒器,礼器。
104、状爵,但无流和柱,两翼若尾,有的有盖。
105、小贵族用。
106、瓒(zàn)挹(yì,舀)酒器,礼器。
107、长柄,前端作杯状,是从储酒器内舀酒用的勺。
108、缶(fǒu)盛酒器,礼器。
109、大腹小口,有盖。
110、由陶缶演变而来。
111、陶缶有盛酒器和乐器两种功能。
112、 沃盥时用的注水或承水器。
113、商周时期,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或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以表示虔敬。
114、《礼记·内则》载:“进盥(洗手洗脸),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浇水)盥,盥卒授巾”。
115、盘承水器,礼器。
116、商早期始用,战国后演变为洗。
117、商代为圆形,敞口,平缘,腹较深;西周多为圈足,有的有兽形耳或环耳,或前有宽流。
118、匜(yí)注水器,礼器。
119、盛行于商周,汉代以后出现金银匜、漆匜。
120、长椭圆形,前有流,后有鋬,多有四足,有的有盖。
121、鉴大型盛水器,礼器。
122、《说文》金部:“鉴,大盆也。
123、”初为陶质,春秋中期至战国流行青铜鉴。
124、由盛水引申为镜子之用。
125、平底,窄口缘,有肩,双耳或四耳,有耳为兽首衔环。
126、 西周时期,为维护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
127、在祭祀、宴饮、婚嫁、葬丧举行礼仪时,敲击青铜器物,发出悦耳之声,这种器物即“乐器”,这种悦耳之声即“礼乐”。
128、后乐器逐渐成为娱乐之器。
129、铙(náo)打击乐器,礼器。
130、又称为“钲”或“执钟”。
131、最早的青铜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132、圆形,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133、铃摇击乐器,礼器。
134、状钟而小,腔内有铜舌,摇之发声。
135、钲(zhēng)打击乐器,礼器。
136、也称“丁宁”。
137、盛行于春秋时期南方诸国。
138、状如小型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槌击之而鸣,大小不同的钲组合称“编钲”。
139、殷周时代的铙也称“钲”,但与春秋时期的钲器型不一样。
140、钟打击乐器,礼器。
141、盛行于西周和东周。
142、上部为“钲”,钲部的纹饰称为“钟带”或“篆间”;下部为“鼓”,铸有精美的图饰;钟口两角为“铣”,钟唇为“于”,钟顶为“舞”,舞上有柄者为“甬钟”,带钮者为“钮钟”。
143、钟两面有36个乳钉状突起。
144、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成一组称“编钟”。
145、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多达65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乐器制造的高度水平。
146、镈(bó)大型单个打击乐器,礼器。
147、又称“特钟”。
148、始于西周。
149、单独悬挂于一簨(Sǔn,钟架横梁),用木槌击奏。
150、鼓打击乐器,礼器。
151、青铜鼓最早发现于商朝,鼎盛于汉代。
152、 在出土的礼器中,有的作用不明,故归为“杂器”。
153、其中有罐、方形器、箕形器等。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